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司委托,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下,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际项目中心于2016年9月8~9日,在成都市联合举办了第六次中国儿童生存论坛。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儿童处处长曹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卫生与营养及水和环境卫生处妇幼专家黄小娜、项目助理王欣,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际项目中心的主任Robert E. Black教授、刘莉和初悦两位博士,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主任朱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周脉耕、妇幼保健中心信息部主任潘晓平,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张欣教授,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单位的国内专家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首先,曹彬处长指出,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其健康发展不容等待、不容错过,我们应立足当下,抓住机遇,制定出有利于儿童生存的战略措施。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的儿童健康水平在过去20多年得到极大提高,儿童死亡率降到较低水平,但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同时儿童死亡绝对数很大,排在世界前5位。死亡一名儿童,不仅是一个生命的消失,而是造成一个家庭的不幸。因此,讨论儿童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生存包括了不死、不残、不病和更好(更好就是其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挖掘),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从每个环节入手,找准原因进行干预,这就需要我们收集大量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挖掘,为如何提高儿童生存提供政策、措施建议。同时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进行干预,重点是新生儿,尤其是生后7天内的新生儿,重点疾病是早产、先天性心脏病等,找准干预重点,降低甚至消除可预防性疾病导致的儿童死亡。今后应多部门合作,聚焦儿童生存,将研究结果进行公布并往下推行,将责任落到实处。 会上,有关专家回顾分享了MDG时代全球和中国在儿童生存方面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参会专家还就儿童生存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分享了SDG的最新信息。首先朱军主任就我国的妇幼卫生监测系统、中国卫生信息重大构建项目及妇幼卫生监测的贡献进行了介绍。刘莉和初悦两位博士分别介绍了全球儿童死亡率及死因分布、中国1996-2015年的5岁以下儿童全死因及死因别死亡率估计,黄小娜专家介绍了全球妇幼卫生工作机遇与挑战,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的蔡玥助理研究员介绍了我国生命统计系统的发展,周脉耕副主任介绍了全国死因监测点系统(DSP)的死因数据及其与全国死亡监测系统的整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蒋泓副教授介绍了中国低出生体重发生率的系统综述,来自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的宋培歌博士采用电话会议的方式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基于系统分析的中国五岁以下儿童死因别死亡率。参会专家还就妇幼卫生监测数据收集和估计方法等方面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次论坛进一步增进了国际组织、国内不同信息系统间、妇幼卫生内部各部门间的相互了解,为进一步的合作提供了机会和方向。朱军主任也指出,国际交流有助于推动妇幼卫生监测系统的发展,比如通过前期的交流,监测系统根据国外专家的建议进行了标化,包括将国际死亡证明书格式、ICD-10编码融入儿童死亡报告卡以及开展非医疗机构死亡调查等,有助于提高儿童死因的准确度。 最后,朱军主任提出,妇幼领域的相关机构和人员需要直面并参与SDG、拥抱SDG,根据SDG的要求和全球的发展,做好中国的妇幼卫生工作,并继续与国际组织合作,加强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为SDG目标的实现提供方向。 |